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个人养老金难“吸金”,预期收益不明或成痛点,背后原因有哪些?-当前头条

来源 : 醉井观商    时间:2023-05-24 06:53:59

2023年5月21日,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实际参加人数不及预期,需要综合考虑其定位,不断从制度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以维护其可持续发展。


【资料图】

据调查发现,自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以来,浮现了参保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参保意愿不强等问题。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如何才能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金力”呢?

一、现象:从产品收益上看,当前个人养老金确实没有任何亮点

我们来看下数据,从2022年11月到今年一季度末,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是3324万。但是缴费人数很少。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也就是说,相当于在个人养老金开户的人里面,只有30%选择了缴费。缴费的人里面,平均每人缴纳2316元——缴纳上限是12000元,还没用20%呢。

个人观察发现,我和几个同事其实也都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都在浦发银行,当初原因有二:一方面给同学当业绩,另一方面自己也想准备一些养老金。

可是,开户之后,除了我自己以外,其它同事并没有往里面充钱,尽管开户之前,他们有的人都已经从股市里提取了12000。

后来,我了解得知,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特别令他难以接受的产品上架机制:虽然商业银行在这里面扮演的是经办机构,但它可以决定哪些产品可以通过它的平台购买。比如他想买人保寿险的福寿年年,但浦发银行只有泰康、国民养老的年金险。

当然,这并非重点,这里的核心逻辑还是他们都认为个人养老金的价值收益太低。按照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缴纳1.2万,可以购买指定不到200种的存款、理财和保险类产品。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保险公司的截图:

显然,个人养老金无论是储蓄,还是养老保险(图上保险公司自己吹嘘对比的),其实都没有任何优势,要是真为这些,他们认为自己单独拿出1.2万去存定期不是更香吗,干嘛要锁定到退休了。

可见,个人养老金从产品收益设置上,被大家认为并没有任何亮点。当前它唯一的宣传好处就是节省个人所得税。

很明显,只有应纳税所得超过9.6万(保底6万+36000)的人,每年退税的金额才能达到千元以上。但记应纳税所得可不只你的收入,它是扣除社保公积金以及专项附加的。这就大概意味着你要是收入年12万以上,那么购买个人养老金才能够满足至少节省1200元以上的费用。

但是,月薪都这么高的人,他还会在意那一点避税吗?算起来也领不到几个钱啊,所以个人养老金很难吸金,着实有点鸡肋。

二、分析:国内理财环境和业绩表现,本身不利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们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是挺大的。它不仅想要解决当代中年人未来的养老问题,成为法定养老金的重要补充,还要能够分担“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养老义务。这种政策在西方国家其实非常普遍,出发点是很好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也不是一般的骨感。其实“个人养老金”制度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个人养老金往往是通过专业团队的运作确实能够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从而不仅能够抵抗通胀带来的财富缩水,还能让缴纳养老金的人能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但是,咱们当前的理财环境和公募基金的业绩表现,确实让人着实望而生却。从新闻介绍中可以得出,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银行理财的收益就不用多说了,以后未必能跑赢通胀,还不保底,顶多起个压舱石作用。

因此,增益的部分需要靠公募基金。然而,公募基金近两年的表现,可以说让人大跌眼镜。根据统计,2022年,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相对差,赚钱概率仅约3%,平均涨幅约-19%,为过去10年最差表现;甚至不能跑赢债券基金。

同时,在2023年一季度,2023Q1,全品类基金取得平均正回报,由于权益市场分化显著,TMT板块涨幅居首,而公募基金重仓的新能源和消费医药表现相对弱于市场,主动权益型基金平均涨幅仅2.8%,跑输中证800指数和被动指数型基金均值。

也就是说,这种业绩表现甚至还不如小散。当然,“公募基金经理的定力问题”和“被国内散户支配的恐惧”还不是公募基金业绩下挫的主要原因,公募基金业绩下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本身。

当前A股最大的特征并不是投资,而是IPO、是融资、是无限扩容等。那么,一个热衷于融资的市场,自然也会让“投资属性”受到压制。而一些的好企业,就会跑到美股、港股上市去了,A股自然也完全没办法分享到它们的成长红利。

因此,这就是现状,如果个人养老金没有可靠和长期的投资回报,怎么可能发展的起来,不过这个问题从来都是要成体系化的。

最后还有个关键点,在很多宣传中忽略掉的,那就是你个人养老金未来的收益每一次领取都是要扣税3%。这也就是说明了个人养老金并非是真的免税,而更应该是延税。

也就是说,将一部分你的收入延迟到退休后才交税。3%的税,想想上面的存款产品最高也才3.4%,这一扣除,你只剩下了0.4%,但是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可是没考虑啊。这里外里,有人一算,真的亏的不少,索性就没缴了。

三、本质:无论收益不明确或封闭期太长等因素,事实上都是缺乏流动性

其实不光是个人养老金,任何金融产品推出的时候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就以国债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国债重新开始发行,但它的定位仍处于探索当中,在这个过程里,国债是不允许民间交易的,也就是你可以买,但除了政府不能卖给别人。

一开始的时候,国债发行的规模还比较小,发行多少就卖多少,但是到后来市场的消化能力越来越不足了,这其中缺乏二级市场就是关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开始尝试建立二级市场,但由于交割量太少,很容易出现市场操纵的问题,结果尝试失败,一直到10年之后,国家才再重新建立二级市场,一直到现在。

就连国债发行都是这样磕磕碰碰的,其它的就更别提了。就目前个人养老金的发行情况来看,主要围绕收益不明确与封闭期太长这两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流动性。 金融金融,重要的是融通,也就是流动性,金融产品不单是为了达成交易这么简单,搓合交易也是必不可少的。任由个人挑选理财产品,这虽然能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但同时也把理财能力的管理责任给推到缴费者身上,可以说有利也有弊。

而中国人大多都缺乏金融知道,对如何挑选理财产品是一窍不通,这才是导致收益不明确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一旦选错了,账户里的钱又取不出来,那自然就让买理财产品的风险上升到买个人养老金的风险,可以说是封闭期把风险明显放大了。

然而,取消封闭期也是不利于个人养老金的管理,所以建立二级市场就是必不可少。另外,在管理理财产品池上需要引入专业的技术辅助,也就是得引入做市商机制。

有了二级市场,有了做市商机制,那么就能有效改善搓合能力,吸金问题慢慢就会解决。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新鲜,可难点就在于初期的起动资金怎么来是个问题,毕竟要先让那些赚不了钱的人给退出来,把他们的份额买过来就是个钱的问题。等收益稳定且有所提高之后,买的人多了,对做市商的需求就会缓慢下降,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需要的资金量是最大的。

当然,对于国家来说,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要办并不困难,只不过对于前期的购买者来说,这一出一进,损失是难免的,能不搞最好不搞。只是这个事拖不了多久,该上马的时候就该当机立断了。

最后的话:从个人的角度蓝,我会把这个每年12000看作是一个强制储蓄!

整体来看,个人养老金其实就是一个理财通道,就理财收益率而言并确实没有明显的优势,当前最大的优势就是避税了,你纳税的金额多少直接决定了你是否有必要。特别是个人养老金会亏损,实际上也是变相负债,特别是如果买养老金的钱是拆借的别的资产换来的不是储蓄,就更是如此。

至于我自己吧,去年我就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存了12000,然后很长时间都没操作,实际上就相当于存了12000的活期,然后年初个税汇缴,退税1200。前段时间想起来进去看了一眼,发现有一个3年定期利率3%的选项,直接办了。怎么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会把这个每年12000看作是一个强制储蓄,而不是特别在意它的收益。它可以作为我60岁之后的一个小保底,亏一点还是赚一点都无所谓了。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